種活“產業樹” 喜結“幸福果”
發布時間:
2020-11-09 14:37
來源:
湖南日報
湖南日報記者 張尚武
[來源:湖南日報 - 01版 頭版 2020-10-26]
■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;要因地制宜,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。
■ 產業扶貧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辦法,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、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。
■ 發展扶貧產業,重在群眾受益,難在持續穩定。要延伸產業鏈條,提高抗風險能力,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,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。
——習近平
湖南日報記者 張尚武
湖南貧困縣多達51個,其中許多縣戴著貧困帽20余年,在脫貧路上苦苦拼搏。
自上世紀90年代起,各地扶貧資金重點扶持種養業,探索產業扶貧路。省農業農村廳調研顯示,種活“產業樹”并不容易,首先要“服水土”,其次要“勤澆灌”,還要在“鏈”上下功夫,才能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。
2013年11月3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,首次提出“精準扶貧”重要論述,為產業扶貧指明著力的方向,增添了前進的動力。
7年來,省委、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,大力推進產業扶貧,突出模式創新,提升貧困地區“造血”能力,帶動35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,取得歷史性成就。
一個又一個貧困村,種活“產業樹”,結出“幸福果”。廣大貧困戶融入產業鏈,挑上“金扁擔”,奮起“拔窮根”。
因地制宜,培育扶貧產業帶
全省的貧困縣,主要集中在武陵山、羅霄山兩大片區。多年來,這些貧困地區在產業扶貧進程中,遭遇重重困難:產業難選擇,項目難見效,風險難防范,貧困戶難帶動……
打贏脫貧攻堅戰,首先要根據當地實際,選準適合貧困農戶發展的產業。
2014年,精準扶貧全面鋪開。省農業、扶貧等相關部門遵循“因地制宜、分類指導”的原則,深入各地調研,精心編制產業扶貧規劃。
按照“差異化競爭、特色化發展”原則,全省確定優質糧油、特色蔬菜、優質水果、品牌茶葉、特色養殖、特色林產品、道地藥材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扶貧主導產業 。
引領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,省里每年安排5億元項目資金,推廣“四跟四走”模式,即資金跟著窮人走、窮人跟著能人走、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、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,確保每個貧困戶至少參與一個產業扶貧項目。
“選擇扶貧產業,要以貧困戶增收為目標,要優先扶貧,避免‘扶富’。”省農業農村廳人事處處長張志龍稱,只有貧困戶充分參與,扶貧產業才能迅速壯大。
2015年,張志龍帶領工作隊,駐桂東縣蛟洲村扶貧。工作隊選擇市場容量大、家家能實施的“兩香四養”產業,幫扶貧困戶種香芋、香菇,養雞、養豬、養牛、稻田養魚,村里的貧困戶都有脫貧項目。
“種香芋、養雞,看似尋常,卻并不簡單。”村里的貧困戶方志輝說,工作隊給每戶免費提供200只雞苗,免費技術培訓,防疫有保障,科學養雞長得快,自己當年就純賺5000元,一年脫貧成典型。
嘗到甜頭,貧困戶發展生產勁頭高漲。村里成立種養合作社,統一生產銷售,種植香芋240畝,對接湘南香芋產業帶;年出籠土雞1.1萬羽,全村貧困戶3年內全部脫貧,村集體經濟也每年有了4萬元收入。
按照省委、省政府部署,發展精細農業,“一縣一特”布局,每個貧困縣重點扶持一個特色主導產業。全省重點打造糧食、生豬、蔬菜、茶葉、油料、水產、水果、中藥材、南竹等優勢特色千億產業。
近3年,省農業農村廳又探索推廣“四帶四推”,第一條就是以優勢產業帶動扶貧產業,推進產業精準培育,促進扶貧產業融入千億產業大布局。
從“四跟四走”到“四帶四推”,產業扶貧模式不斷創新,源源不斷注入新動力。至今年7月,全省創建產業扶貧基地5.3萬余個,初步形成“四帶八片五十六個基地”的格局。
環環增效,扶貧產業可持續
貧困戶融入產業,基地上規模,如何確保理想的收益?
從以往來看,貧困地區山多地少,生產經營分散,發展產業成本高、效益差。各地都扶持過一些產業,但幫扶工作隊一撤,產業項目往往陷入困境。
為了解決效益不高的問題,各級各部門在產業扶貧中形成共識:避免生產“大路貨”,產品銷售告別“原字號”,千方百計提升效益。
懷化山區有種油菜的傳統。如今,農民種植油菜,不僅菜籽榨油,抽薹期采摘一季菜薹,花期引來游客觀賞,一畝油菜純收入從300元增加到1300元。通道侗族自治縣依托16個幫扶合作社,帶動3748個貧困戶,打造10萬畝油菜“花海”,依靠“美麗經濟”戰勝貧困。
圍繞主導產業,各貧困縣引進、扶持龍頭企業,實現農產品加工增值。在石門縣壺瓶山區,300多個貧困戶跟著湘佳牧業養土雞,一只土雞分割成幾十個產品,冷鮮供應國內大超市,實現效益翻番,深山飛出“金鳳凰”。
下一頁
下一頁